《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1—2022)》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出席会议并致辞。主办方供图
4月29日,《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1—2022)》(以下简称“绿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2021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党中央一如既往地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重大成绩,农业稳产保供能力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拓展。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高培勇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未来,要特别注重研究以下两方面内容,以推进乡村振兴。一要重视涉农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对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作用。聚焦涉农市场,面向涉农市场出台政策,激发涉农市场主体活力,或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条必由之路。二要在“大食物观”下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应。要从保障谷物、口粮安全向保障大食物安全转变,从保障数量安全向保障数量、质量与营养“三位一体”安全转变,从保障生产供给安全向保障生产、加工、贸易、流通与消费全产业链整体安全、系统安全转变。
据悉,农村绿皮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共同组织编撰的年度系列研究报告,此次发布的是该系列报告的第30本。农村绿皮书以年度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为特色,主要对上一年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和市场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并对当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对一些重大和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以为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研究、决策和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主持发布会,所长魏后凯作总结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食物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国祥对本年度绿皮书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
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本年度绿皮书由总报告、专题篇和热点篇三个部分组成。总报告重点分析了2021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特点、市场状况和重要进展,对2022年农业农村发展趋势和主要指标进行了预测,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出对策建议。专题篇共由7篇研究报告组成,着重对2021年农业农村经济重要领域的变化和2022年走势进行深入评价分析。热点篇共有7篇研究报告,着重对种业发展、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保障、耕地“非粮化”、食物损失与浪费治理、大豆和油料增产潜力、高标准农田建设、智能农机装备应用等重大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绿皮书指出,2021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局部灾害偏重和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第一产业较快增长,国内粮食稳定增产,农产品市场供给丰富充足,农产品及食品价格总体稳中有降,农民收入和消费支出较快增长,乡村建设行动启动并有效推动。总之,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对于“十四五”中国经济社会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绿皮书预计,2022年,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粮食总产量将达到6.9亿吨。主要农产品将普遍稳产增产,同时宏观效益会全面改善,第一产业增加值预估将达到9万亿元左右,比2021年增加7000亿元左右,名义增长约9%。
“2022年,我国‘三农’工作要围绕乡村振兴重点进一步推动。”绿皮书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适应居民食物消费升级新需求格局,树立“大食物观”,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稳定口粮生产,扩大大豆等饲料粮和油料生产,确保粮食连年丰收的同时更好地改善粮油等供求结构。
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稳产保供”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