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 首页 > 专题聚焦 > 中国生态文明

“双碳”目标在中国的实现,远比其他发达国家难度大

发表时间:2022-07-01 来源:rdcy.ruc.edu.cn 作者:王文

演讲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本文刊于6月29日“新浪财经”,为王文在第二届ESG全球领导者峰会中“气候投融资和责任投资的思考与实践”环节上的发言。

推动文明进步的革命,难免会有妨碍前进的难度与阻力。

f26388c7e499493e8b4ded40775d3aa5.png

第二届ESG全球领导者峰会于2022年6月28至30日举行,本次峰会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指导,新浪财经和中信出版集团联合举办,峰会主题为“共促全球ESG发展,构建可持续未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气候投融资和责任投资的思考与实践”环节发表主题演讲。

王文指出,关于“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落实,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他强调,“碳中和,中国要有投资大战略。” 未来30年,“30-60目标”将带来138万亿元-500万亿元的巨量投资需求,这场国家投资大战略至少有五个层面:

一是加速“30-60目标”的观念升级投入,塑造中国社会运行与民众生活的集体共识。他指出,普通民众仍并不清楚何为碳中和,碳中和到底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普通民众能为碳中和做什么,企业的日常运行需要改进哪些?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有更深入、更普及、更持久的故事讲述、图书出版、大众传播与社会教育。初步估计,需要上万亿元的社会投资方可全面升级社会观念。

二是加大“30-60目标”的政策配套投入,助推地方政府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出台。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尽快在采购、办公、服务上推出“零排放计划”,通过逐年递进减少的补贴方式,优先采购低碳产品,严禁和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并通过税收减免、贷款担保及其他绿色金融工具与政策激励,塑造市场为低碳项目融资的方式,打造具有成本竞争力的低碳技术推向市场的政策环境。

三是增大“30-60目标”的科技研发投入,营造全社会浓厚的、可持续的碳中和技术创新氛围。他强调,碳中和的科技创新伴随着国际竞争,包括电力储能技术、碳捕获与封存、热能存储、核聚变与核裂变技术等。在这方面,中国需要总结在基因、航天领域、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追赶经验,也急需汲取以此在芯片、发动机领域不足的缺憾。

四是强化“30-60目标”市场改造投入,打造公正竞争高效的碳市场环境。他表示,在全国碳交易市场中,政府核定配额的松紧程度与市场建设水平起到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法律法规、市场整合、核算核查、交易平台、行业覆盖、定价机制、反腐审计等诸多方面的建设投入。

五是增加“30-60目标”风险管理投入,构建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管理体系。碳中和倒逼全社会绿色转型,势必促进各行业资产价值重估,衍生预期之外的行业更替,放大金融体系的风险。政策的超预期出台与相关措施的低兑现度,会导致投资方的财务损失,也会导致“洗绿”等道德风险发生,进而可能将实体经济的亏损传导到金融市场,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对此,多国央行都将气候变化纳入到货币政策框架与金融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中。在中国,降低绿色不良资产容忍度、开发金融机构的ESG产品、出台环境气候风险评级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生态环境改善、碳中和实现进程的投资。

他总结道,“30-60目标”在中国的实现,远远要比其他发达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难度与阻力更大,中国政府需要投入与付出的也远比其他国家多。而这种投入的回报,也必将支撑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

会议实录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提出)将近两年,应该说关于“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也陆续出来。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落实!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这也正是我近年来研究的范畴,也是我这本《碳中和与中国未来》所讲述的重点内容,同样也是我今天想要与大家分享的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碳中和,中国要有投资大战略”。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事实上,“30-60目标”在中国的实现,远远要比其他发达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难度与阻力更大,中国政府需要投入与付出的也远比其他国家多。

种种迹象显示,“30-60目标”的实现难度,远远不是仅靠物理、化学、生物、工程层面上创新就能解决的,更需要从经济、金融、社会、政治层面上加大公共投资。

换而言之,中国急需一场投资“30-60目标”的国家大战略。按普遍估算,未来30年“30-60目标”将带来138万亿元-500万亿元的巨量投资需求。

fd33b7947d1f491ab98bfb4c49b117f7.jpg

这场国家投资大战略至少有五个层面。

一是加速“30-60目标”的观念升级投入,塑造中国社会运行与民众生活的集体共识。建设现代化的初期,类似“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口号成为国人憧憬的奋斗目标。当前,碳中和仍只是部分商业与知识群体所热衷的话题,普通民众仍并不清楚何为碳中和,碳中和到底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普通民众能为碳中和做什么,企业的日常运行需要改进哪些?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有更深入、更普及、更持久的故事讲述、图书出版、大众传播与社会教育。初步估计,需要上万亿元的社会投资方可全面升级社会观念。就像精准扶贫、健身跑步、中医理疗等近年来风靡流行那样,全社会需要知道实现碳中和不只是政府或能源行业的事,普通人作为公民、消费者、雇员同样能够发挥作用,中小微企业作为最基础的社会组织也能够从中受益。

二是加大“30-60目标”的政策配套投入,助推地方政府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出台。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尽快在采购、办公、服务上推出“零排放计划”,通过逐年递进减少的补贴方式,优先采购低碳产品,严禁和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并通过税收减免、贷款担保及其他绿色金融工具与政策激励,塑造市场为低碳项目融资的方式,打造具有成本竞争力的低碳技术推向市场的政策环境,通过合理但递进减少的补偿方式培育先进生物燃料、非化石电网、新能源车等基础设施的改进,加大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的保护修复与综合治理,协同治理多污染物与分类垃圾。更重要的是,提升清洁能源(燃料、电力等)的标准设置,加快完善全国碳市场的定价机制、运行规则、交易平台,配置全国金融资源与自然资产服务于“零碳社会”的实现。

三是增大“30-60目标”的科技研发投入,营造全社会浓厚的、可持续的碳中和技术创新氛围。碳中和的科技创新伴随着国际竞争,创新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电力储能技术、碳捕获与封存、热能存储、核聚变与核裂变技术与“零碳”制氢、制钢、制水泥、制塑料工艺等。在这方面,中国需要总结在基因、航天领域、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追赶经验,也急需汲取以此在芯片、发动机领域不足的缺憾。碳中和领域的大量研发项目属于高风险、高回报,国家投资补足相关的能源研发资金,需要发挥杠杆作用,打破官僚作风,唤醒民企雄心,撬动产业资本,创新融资工具,激发民间热情,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将足够多的创新科技运用到社会各行各业为碳中和服务。

四是强化“30-60目标”市场改造投入,打造公正竞争高效的碳市场环境。全国碳交易市场从2011年7省市试点到2020年底第一个履约周期启动,从管理经验积累到部分行业的推广,从履约企业为主到市场普及,经历了漫长的循序渐进过程。在这其中政府核定配额的松紧程度与市场建设水平起到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法律法规、市场整合、核算核查、交易平台、行业覆盖、定价机制、反腐审计等诸多方面的建设投入。碳市场的规模越大与效率越高,绿化、园林、环保、新能源等企业受益的优势与进程就越快,碳中和实现的进程就越顺畅。

五是增加“30-60目标”风险管理投入,构建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管理体系。碳中和倒逼全社会绿色转型,势必促进各行业资产价值重估,衍生预期之外的行业更替,放大金融体系的风险。政策的超预期出台与相关措施的低兑现度,会导致投资方的财务损失,也会导致“洗绿”等道德风险发生,进而可能将实体经济的亏损传导到金融市场,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对此,多国央行都将气候变化纳入到货币政策框架与金融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中。在中国,降低绿色不良资产容忍度、开发金融机构的ESG产品、出台环境气候风险评级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生态环境改善、碳中和实现进程的投资。

总而言之,“30-60目标”是一项关乎人类文明存续的中国攻坚事业,也是颠覆中国现代化以来形成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一场文明革命。推动文明进步的革命,难免会有妨碍前进的难度与阻力。事实上,“30-60目标”在中国的实现,远远要比其他发达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难度与阻力更大,中国政府需要投入与付出的也远比其他国家多。而这种投入的回报,也必将是支撑我们这个民族伟大复兴。

谢谢!


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1396号-1 京公网安备[2012]055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