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本网讯(记者高莹)7月8日,第三届首都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2022北京高质量发展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出席会议,并作特邀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作特邀报告。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高培勇指出,受一系列超预期因素叠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越是困难挑战增多,我们越要坚持和把握好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主线,找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好经济、社会各方面资源。
高培勇强调,在经济运行压力叠加的背景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点应放在市场主体上。市场主体囊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的所有经济体,覆盖了参与GDP创造的所有经济单元,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所在。如果将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比喻为经济活动的“主动脉”,那么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就是经济活动的“毛细血管”。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工作的分析视野应由“主动脉”深入到“毛细血管”,将所有市场主体都纳入工作部署和政策考量中。在政策实施层面,要聚焦市场主体关切,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在政策配置层面,要紧盯市场主体精准实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等一系列宏观、微观政策,从市场主体这个根上“浇水施肥”。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方力作报告发布。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方力发布《北京高质量发展蓝皮书:北京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报告从社会、经济、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包含68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转型发展成效进行评价。报告显示,2021年北京高质量发展指数相比2005年增长幅度为39.89%,年均增速2.12%,北京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持续领先。其中,经济、环境高质量发展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40%,是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未来,北京需要以增强“双碳”竞争力巩固环境高质量发展成果,以坚持创新驱动继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以促进共同富裕全面推进社会高质量发展,三方面同时助力,继续提升首都高质量发展水平。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贾品荣发布了《2022北京产业高质量报告》。报告构建了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评价了北京产业发展。结果显示:2020年北京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比2005年增长了2.1倍,年均复合增长率5.2%。北京产业高质量发展呈现六大特征:数字基础设施升级,产业发展再添动力;构筑创新发展优势,人才驱动蓄力前行;协调发展空间打开,高精尖产业脱颖而出;绿色发展助力增长,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开放发展迈上台阶,服务贸易优势突出;就业环境得到改善,共享发展更进一步。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发言。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在研讨环节,多位学者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发表学术观点。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表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现代化道路上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在“双循环”框架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既要在城市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营商环境、创新氛围等方面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又要充分考虑形成区域特色和独特吸引力,力求以百业兴盛、环境友好吸引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守英发言。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守英谈到,应以土地制度改革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一是转变土地功能,根据高质量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来配制土地,告别“以地谋发展”模式。二是深化土地结构改革,通过调整基础设施用地、住房用地、工业用地以及城市内部高质量生活的用地等土地利用结构,推动调整国民经济中不平衡的结构问题。三是深化土地权利改革,支撑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四是以都市圈为尺度进行土地规划和功能改革,优化土地市场化配置,支撑都市圈发展。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发言。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表示,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下,区域高质量发展可被看作是打造区域相关多样化、适应性强、绿色转型、更新迭代能力强的产业路径。不同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高质量发展的地方化策略。例如,发达地区可构建、完善创新系统,由外生驱动向内生驱动的产业路径转型;重化工业地区可发挥集体能动性,进行系统层面的变革,为新产业引进提供空间;落后地区应以重点企业为核心,推动路径延伸,移植外部企业。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副书记、院长伍建民主持会议开幕式。北京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崔占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分别致辞。会议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