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前沿科技盘点:商用增速,向实、向细

2023-01-09
来源:环球网
分享

2022年,数字技术加速渗透到各个领域,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技术不断迭代升级,科技创新成果正在转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AR、VR、脑机、等各种概念和产品层出不穷。

这一年,前沿科技卷起的商业浪潮加速落地,向更多场景拓展。细分赛道逐渐完善,科技应用走进现实的脚步越踏越稳。

脑机接口技术新风口:从噱头走进商业应用

2021年末,在埃隆·马斯克(Elon Muck)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的发布会上,一只名叫Sake的猴子用“意念”在电脑屏幕上打出了“can I please have snacks(可以给我一些零食吗)”。随即它得偿所愿,拿到了人类给的葡萄。随后,这个关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噱头也引起行业热议。

资本市场也嗅到了新风口的机会,脑机接口在2022年成为投资热点。2022年12月中旬,Synchron宣布公司完成7500万美元C轮融资,主要资方包括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

据研究公司Pitchbook的数据统计,2022年以来,风投机构已经支持了37家脑机接口初创公司,总额为2.63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我国脑机接口相关融资事件创近年来最高,截至2022年11月已经超过20起。

2021年,中国正式启动了百亿级的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目前中国脑计划研究已进入实际落地阶段。

当前,脑机接口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最为广泛,其中,基于神经调控的脑机接口聚焦疾病治疗,已实现商业化。

据悉,神经调控是脑机接口信号闭环中向大脑写入信号的过程,通过不同类别信号的刺激,可以改善和治疗一些神经系统的疾病状态。当前,基于电、声、光、磁刺激神经调控的脑机接口已经实现商业化,从人工耳蜗,到脑深部电刺激再到经颅磁刺激和近红外功能成像,未来脑机接口可以期待扩展到其他疾病的改善或治疗。

此外,在部分功能的可穿戴产品上,脑机接口技术已实现部分消费类场景的应用。例如,国内脑机接口企业BrainCo于2022年11月推出了首款脑机接口消费级产品——深海豚(Easleep)脑机智能安睡仪。这也是是脑机接口产品首次大规模面向C端市场,为未来脑机技术普及提供了可能。

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BrainCo的BrainRobotics智能仿生手成功助力了残疾火炬手传递圣火,据悉,作为一款融合脑机接口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的高科技康复辅具,BrainRobotics智能仿生手通过构建仿生神经肌肉通路的方式,让上肢肢体缺失患者重建手部运动功能,辅助日常生活,重回工作岗位。在下一代产品中,BrainRobotics智能仿生手还将通过重建感知反馈神经通路,让上肢肢体缺失患者重新拾手部的触觉感知能力,形成更加真实的操作感知体验,将仿生手看作身体的一部分。

除了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外,随着人机交互技术的不断迭代,混合现实、元宇宙等新场景需求的不断涌现,脑机接口技术在娱乐、智能家居等多应用场景也将持续扩容,赋予脑机接口更广泛的商业价值。

自动驾驶市场新拐点:从粗放走向精细

2021年自动驾驶市场群雄逐鹿,各显神通。进入到2022年后,自动驾驶行业驶入淘汰赛。平台型自动驾驶明星Aurora、背靠福特和大众的Argo……先后传出裁员或破产的消息,英特尔旗下自动驾驶部门Moblieye最初预测估值超500亿美元,上市后缩水至160亿美元。高层震荡、估值腰斩、项目流产、裁员,破产等消息给赛道泼出冷水,倒逼行业向更精细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商业场景确定性高的自动驾驶项目受到更多关注。据赛博汽车数据显示,在2022年第一季度,市场化资金偏向量产型ADAS(智能辅助系统)以及高级别自动驾驶系统级解决方案提供商,毫末智行、宏景智驾、福瑞泰克、魔视智能、纵目科技等以量产ADAS为切入口的自动驾驶头部公司纷纷拿到融资。

从全年来看,与量产相关的计算芯片、传感器以及硬件集成玩家,占据到赛道投资事件的近4成,车载芯片的代表芯驰科技以近10亿元的融资更是引起行业关注。

商业化也是2022年自动驾驶企业的大动作。百度Apollo近期发布乐高式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还积极推进Apollo领航辅助驾驶(ANP)的量产落地;黑芝麻智能宣布与三一专汽达成平台级战略合作,首款商用车将于2023年量产;小马智行新成立了辅助驾驶业务部门;文远知行与博世联合开发L2/L3 级高阶辅助驾驶系统方案;毫末智行和高通合力打造出最新的自动驾驶整车解决方案小魔盒3.0。

同时,自动驾驶的细分赛道也在量产的路上探索。宏景智驾首发量产基于3颗地平线征程3芯片的行泊一体系统解决方案;小马智行与三一重卡成立合资公司后计划在2022年内开始小规模量产交付自动驾驶卡车;DeepWay计划在2023年实现L3级自动驾驶重卡的量产;智加科技计划2023年量产L4级自动驾驶卡车,自动驾驶卡车网络运营公司嬴彻科技则计划2025年以后实现L4级量产。

嬴彻科技创始人兼CEO马喆人表示,“自动驾驶行业进入新阶段,技术重点从算法软件探索迈进前装量产,正向设计、前装量产自动驾驶整车的技术、体系与经验成为行业的稀缺品。”

2022年,全无人驾驶的Robotaxi也显示出了新的生命力。小马智行宣布与曹操出行、吉利汽车创新研究院智能驾驶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打造智能驾驶开放运营平台,在苏州落地运营Robotaxi。百度Apollo的数据显示,其已经累计超过4000万公里测试里程,Robotaxi成功送达率超过99.99%。目前,基于百度Apollo的萝卜快跑全无人自动驾驶车队商业运营和测试不断扩区、提量、增时,已经落地北京、重庆、武汉等地。

百度自动驾驶技术专家陈竞凯表示,目前,自动驾驶技术泛化能力进步速度超预期,落地新城市技术交付时间仅需20天。相关人士认为,“中国自动驾驶Robotaxi商业化运营的大幕已揭开,预计到2025-2026年中国自动驾驶将实现规模化的普及应用。”

电池快充技术:补能提效需求增加,行业加大布局

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渗透,新能源汽车充电时间长、续航时间短、安全等核心痛点成为发展的重要阻碍。因此,解决新能源汽车补能问题成为推广新能源汽车的重点。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换电、大容量电池、快充方案都是为实现电动车更便捷的补能。但是换电需要实现一定程度电池标准化,大规模推广面临挑战,大容量电池则面临技术和成本的困境,因此快充或为较优补能方案。

据悉,目前电动车主要有两种充电方式,直流快充和交流慢充。交流慢充对应在家或者小区停车场的充电场景,充电功率较小从几千瓦到几十千瓦不等,通常需要8-10小时充满电,交流慢充直接使用电网的交流电,通过车载充电器OBC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供给电动车电池;直流快充则一般对应高速公路或长途旅程中的充电补能场景,功率达到上百千瓦,仅需1-2小时充满电,直流充电桩内部通过整流器将电网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直接给车载电池充电。

据《2021中国电动汽车用户充电行为白皮书》数据,2021年消费者平均单次充电时长约为49.9分钟,充电时长依然较长。

2022年,为解决充电慢问题,海内外多家企业加大研发超级快充技术,相应的800V高电压平台车型及高压大功率超充网络正处于加速布局阶段。现代起亚、奥迪、玛莎拉蒂等车企陆续发布800V快充技术,比亚迪、长城、广汽埃安、小鹏汽车等国内车企也相继推出800V快充方案。

2022年初,以色列电池生产商StoreDot对外展示了其技术路线图"100inX"。该公司计划在未来10年内,开发出充电两分钟续航100英里(160公里)的电池。预计到2024年,StoreDot目前正在开发中的(未来或与EVE合作批量生产的)电池,可以实现充电五分钟续航100英里(160公里)。

目前,特斯拉的超级快充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其V3超级充电桩可支持高达250kW的峰值充电功率,部分车型在此条件下,充电15分钟可补充250km续航电量。外媒报道称,特斯拉的第四代超级充电也即将面世,充电速度更进一步提升。根据爆料,特斯拉第四代超级充电桩采用的是双电缆,如果单纯以功率进行换算,5分钟内可为车辆充入168km的电量,15分钟充电续航可达到500km。

2022年6月底,宁德时代发布了采用第三代CTP技术的麒麟电池。该款麒麟电池可以轻松实现整车1000km的续航,并且将于2023年量产上市。据介绍,该电池可实现高压快充,理论上4C(15分钟)充电不是难事。

在2022年8月份小鹏汽车超级补能发布会上,小鹏汽车正式发布最新一代超级快充S4,S4超快充技术由小鹏汽车自主研发,最大输出功率达480kW、单桩最大输出电流达670A。官方表示,只需要5分钟,续航可达到200km。12分钟可以将电池从10%充到80%。车主只需要利用碎片时间,即可完成快速补能。

从行业来看,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仍处于蓬勃生长期,市场需求的增加、资本的倾斜与政策的引导,未来快充技术有希望继续攻克难题,解决新能源汽车补能困境。